【仁聖】
武嶽泰郡東帝銜
德術發達拱三江
前幾天分享的文章,說到東嶽泰山,在中華神系中,泰山其實很有趣,有趣的是泰山頂上是帝王封禪之地,而地下則是陰司所在,前文中說到萬曆續道藏。呂祖誌中有云:
乾三索,而天交于地,乃生三陽。
坤三索,而地交于天,乃生三陰。
陽中藏陰,乃曰:真陰。真陰到天,因陽而生。
陰中藏陽,乃曰:真陽。真陽到地,因陰而發。
交合得道,自然長久。
陰陽之說,貫串中華文化,不僅在宗教,更在生活,醫藥,製香等等領域,也是一種極反的現象,若是從宗教角度來談東嶽帝,網路上資料已經很多,所以這篇文章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閒聊。
東嶽帝橫跨陰陽,所以就從陰陽來談,陰陽兩者是種循環,而循環本身就有轉化的過程,所謂的循環,必然在一固定的空間中運行,以這世界而言,陰陽的循環在天地之間,而人的循環在人體之內。
神話中的東嶽帝,與人體正有同理之妙,皆是陰陽二合,正如上文所說,交合得道,自然長久,東嶽帝代表的是平衡,人體需要的也是平衡,若是獨厚一方,則失去平衡之後,就與天氣一樣,過冷過熱都讓人不適,恆冷則萬物凍結,恆熱則萬物枯死。
好比近日即將到來的端午節,端午正陽但五月卻為惡月,不過五月也是草木興盛藥性正好之月,所以採香草以防瘟,午時水以沐浴,兩者亦成平衡。
陰陽能平衡,內在能身體安康,世界能風調雨順,古時東嶽帝封號為天齊仁聖,然而仁聖並非濫好人,而是賞罰有度,公正無私,所以在仁聖大帝麾下,亦有瘟疫之神,如前文案按《正一傳》云:
五府瘟神,稟五行不正之氣,動出億萬,周流人間,噓毒嘯禍,東行號魔王,西行名外道,南遊稱鬼帥,北征呼鬼王,中國號瘟神也。
在”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卷之五”中云:
泰山府東嶽主者,天齊仁聖帝所主,管雜病事劉元達。衡山府南嶽主者,司天昭聖帝所主,管瘟疫事張元伯。華山府西嶽主者,金天順聖帝所管,瀉痢事趙公明。怛山府北嶽主者,安天元聖帝所主,管暴汗寒瘧事史文業。嵩山府中嶽主者,中天崇聖帝,行病司四案,李公伸狂魅赤眼案,鍾士季掌腫瘍案,范仲卿掌酸瘠案,姚公伯顛狂五毒案。各遣瘟卒,遞歲四時變故。
陰陽平衡則風調雨順,而失衡則五行不正,就會產生瘟疫,瘟疫為外在之不正,於人體內不正之氣則為疾病,於人心不正,則失了仁心,如【儒道釋。拾柒】中云:
靜氣由心室。四相雜不生
挹字一解八方數中,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云:
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為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驚其神;既驚其神,即著萬物;既著萬物,即生貪求;既生貪求,即是煩惱;煩惱妄想,憂苦身心;便遭濁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
身體健康與修持,都須仰賴安和平穩的心念,心能安靜,則諸氣平順,心情不平穩,則如氣口與香火中,真經云:
{怒氣不通經。脈流定浮沈。心神貫一元。通氣理三焦}
信仰本身要如同人體血氣般順暢,香火般綿延,氣通三焦則身體康健,香火萬年則信仰不滅,因此古法宗教用香配料,多有靜心凝神之效,原因便是在此,以香火為媒,貫通內外,香火不僅用於祭祀,更有實質之效,雖然今時一般祭祀之香,已不同於古時,僅剩祭祀之表徵,不過也因此,大大降低了香火在信仰中的重要性,大部分的人不知其緣由,自然認為表徵之物,可有可無,如同吃元宵與吃芋圓般,一概而論,甚而心誠則靈一言帶過,甚為可惜。
信仰除了祈求,更進一步是藉由信仰改變自己既有的觀念,如同一個人常常生氣,則如二八卦大過卦 (澤風大過),所表徵的陽氣過剩,陽盛陰虛則頭重腳輕。
俗諺云:和氣生財,人常生氣就財運不佳,光靠祈求也無作用,身體也會因為生氣,而受到損害,所以真經云:靜氣由心室。四相雜不生,保持心情平和,則陰陽調和,氣血順遂,而更深一層的,便是武財公精悟金剛經,所說的佛教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)。
怒氣的起源,來自於人心中的執著,求而不得即生怒,能不執即能不雜,不雜則能不怒,不怒則能清靜,呼應上文清靜經所述,而除了不執,能再進一步修持,則能相應於金剛經中的"空",進入另外一個層次。
平衡之道不僅外在的世界需要,內在的心靈也是,在宗教信仰中,信而仰之,仰而效之,介紹仁聖大帝典故緣由的很多,然而介紹其所表徵的文化與德性的很少,對末學來說,東嶽帝所代表的是平衡,也是仁聖,人有仁德之心,則心能清淨,反之就如不正之氣橫行,疫氣四生,即如真經云:
不守天地行。人倫起荒廢。地皇不安位。迷心再演變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