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有所歸。乃不為厲
人有所依。方不思邪
有香友詢問,為何結緣的煙供粉,有儀軌口傳的條件存在,人世間的祭祀,大多帶有些許功利因素,然而佛教的施食則不然,也因如此才顯得師承與儀軌的重要,鬼有所歸,乃不為厲,人有所依,方不思邪,儀軌中的皈依發心,是次第也是大悲心起之肇由,漢傳施食也有如是法門。
鬼有所歸。乃不為厲
人有所依。方不思邪
在中華文化的生死哲學中,死後的世界,是生命的另外一個狀態,然而如同生時由子孫祀奉,死時亦須祭祀,而無主孤魂則為厲,如同人民沒飯吃,就容易作亂之理,死後沒人敬拜,也容易生怨,而成厲鬼之源。
"春秋。左傳"所言:鬼有所歸,乃不為厲。
明史卷五十云:泰厲壇祭無祀鬼神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鬼有所歸,乃不為厲。」此其義也。《祭法》:王祭泰厲,諸侯祭公厲,大夫祭族厲。《士喪禮》:「疾病禱於厲』,《鄭注》謂「漢時民間皆秋祠厲」,則此祀達於上下矣,然後世皆不舉行。
洪武三年定製,京都祭泰厲,設壇玄武湖中,歲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。前期七日,檄京都城隍。祭日,設京省城隍神位於壇上,無祀鬼神等位於壇下之東西,羊三,豕三,飯米三石。王國祭國厲,府州祭郡厲,縣祭邑厲,皆設壇城北,一年二祭如京師。裡社則祭鄉厲。後定郡邑厲、鄉厲,皆以清明日、七月十五日、十月朔日。
歸者,安頓也!!在台灣的無主孤魂,或橫死不知姓名者,大多集結以陰祀祭之,雖起於敬畏,但如同上文【信仰之正思】中所言,信仰起於敬畏,因恩德而繁盛,許多陰祀也因庇護一方,求之靈應,成為地方之信仰中心,鬼有所歸,乃不為厲,人有所依,方不思邪,古代帝王以信仰鞏固君權神授,如明太祖朱元璋便大封城隍,以監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,俾幽明不得倖免。
我們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承古之慧,展今日之智,雖生活習慣,與環境皆改變,但人心依舊相同,人有所依,方不思邪,信仰豈僅止於迷信,知敬畏方守國法,於國本其重甚矣。~2020/06/2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