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在"古香學。無令見火"一文中,提及所謂的"表法",如文中云:
香性表法義,香性為緣起所生,為有形之物,而以物顯理,則事理圓融。
其實不僅佛教有表法之意,儒道亦有,如台灣民間信仰中,神明金身寶像入寶,常需置入"金銀銅鐵錫"等五金,在文末即有解說,有其特殊含意與表法之相,雖然如今鮮少人知,不過傳統上還是會置入其中。
如清光緒年間集成之"重刋道藏輯要"中云:
儒有講五常之道者,分之爲五事,屬之爲五行,散之爲五色,化之爲五聲,俯之爲五岳,仰之爲五星,物之爲五金,族之爲五靈,配之爲五味,感之爲五情。
所以聽之者若醯雞之遊太虛,如井蛙之浮滄溟,莫見其鴻濛之涯,莫測其浩𣺌之程,日暮途遠無不倒行,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。
忘其名則得其理,忘其理則得其情,然後牧之以淸靜,棲之以杳冥,使混我神氣,符我心靈,若水投水不分其淸,若火投火不間其明,是謂奪五行之英,盜五常之精,聚之則一芥可包,散之則萬機齊亨。
其用事也,如酌醴以投器,其應物也,如懸鏡以鑑形,於是乎變之爲萬象,化之爲萬生,通之爲陰陽,虛之爲神明,所以運帝王之籌䇿,代天地之權衡,則仲尼其人也。
儒者談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,分而言之則爲五事,如父子主仁,君臣主義,夫婦主禮,兄弟主智,朋友主信,屬之則仁屬木,義屬金,禮屬火,智屬水,信屬土之。
五行散之則爲靑白黃紅黑之五色,化之則爲宫商角徵羽之五音,俯之則爲東西南北中之五嶽,仰之則爲𡻕熒惑太白辰鎭之五星,物之則爲金銀銅鐵錫之五金,族之則爲精神魂魄意之五神,配之則爲辛甘酸苦鹹之五味,感之則爲喜怒愛惡欲之五情,語者曰道之至矣。
上文雖出自於道藏之中,不過也正好與之前"正氣。馬鈴薯"一文相呼應,俯之則爲東西南北中之五嶽,仰之則爲𡻕熒惑太白辰鎭之五星,正如正氣歌云:下則為河嶽,上則為日星。
天地有其陰陽五行運行之道,化之爲萬生,通之爲陰陽,虛之爲神明,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,正如孔老夫子於《論語.里仁》所言:「吾道一以貫之。」。
【古香學。無令見火】
【戰神。毗沙門】
【正氣。馬鈴薯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